德國電影《愛情謊言》畫面開始於一名大作家,站在舞臺的布簾後面,正要對書迷朗讀自己暢銷小說的場景,而那名青年作家,卻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因為在此之前,他只是一名在咖啡店工作的服務生。故事的回想,大衛是社會上不受人矚目的小螺絲釘,無意間在跳蚤市場發現了心儀的女主角瑪麗,事後得知她是主修文學的大學生,為贏得瑪麗的矚目,他將撿來的小說手稿,謊稱為自己的創作,拿給她看,不料瑪麗將小說寄給出版社,順利出版以後,小說得到書評的讚賞,一夕之間大衛便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為了愛情而開始的謊言,因為自稱原書作者怪老頭的出現,一發不可收拾的擴散開來,造成大衛人生的一場風暴。
三個主角各懷鬼胎各有考量,性格角色最明顯的其實是怪老頭,他與愛無關,所以最單純,他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是名、利也是友情,但總歸一句,是受矚目的人生。因為經過歷鍊,他清楚群眾與出版商要的是什麼,是一位天才青年創作家,同樣的小說,可能因為作者人老珠黃而一文不值,這也是一種對出版界流行崇拜的反諷,有名的作家,構想再荒謬的題材也會有人拍手叫好,但真正優秀的作品,卻可能因為沒有跟上潮流沒有可以主打的賣點而不被看見。大衛自始自終就是純然地想要和瑪麗在一起,他要愛情,他可以不是作家,他可以一輩子是個服務生,但他不變的選擇都是瑪麗,即使生活變好了,擁有了名和利,但那都是附加品,他唯一嚮往的只有瑪麗。況且他還藏著秘密,讓他無法悠閒自在的享受一切。瑪麗要的是什麼?是這場愛情謊言的關鍵,謊言因她而起,而她要的愛情究竟是什麼?瑪麗對於作家文采的仰慕,投射在大衛的身上,進而後來她思考一切,她究竟是愛上作家的頭銜還是愛上大衛這個人的本質,她困惑了。
故事發展到最後,大衛的愛情由瑪麗取決,瑪麗的離去戲似乎便演不下去了。大衛沒寫第一本小說,如果不寫第二本,這個荒誕的謊言也告終結,然而絕地逢生,大衛開始創作他和瑪麗的故事,如果故事是從謊言開始,那最好的結尾便是讓謊言成真。
愛情裡人往往愛的是畫面上的呈現,外在的表相,對方因為擁有我們一直追尋的某個特點,我們便奮不顧身的愛了,卻忘了真正去認識這個人的全部,而不是只看我們所喜愛的那個點。當這個特點消失了,愛情便無情的走了,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瑪麗就是這樣的,她愛上的是作家,並不是大衛,雖然她問為什麼大衛認為故事中的女子不會選擇服務生,但她也說,她自己還是會選擇作家。這是愛情的一種選擇,但我看不出瑪麗到底愛上真正的大衛了沒有,我只看得到一直為瑪麗付出和改變的大衛,並看到任性接受,最後還是崇拜名牌的瑪麗。也因為這樣不對等的付出,導致全片變成一個愛得不完整的愛情故事,看到最後便愕然的走出戲院,一點都感受不到愛給的感動。即使如此,單戀也是一種愛的付出,為愛奉獻自始自終也是愛最為人樂道的主題,或許瑪麗不用真的愛上大衛,但她能看見大衛所作的改變,便是發現愛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