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父後七日》是2010年國片發展的指標,小成本的拍攝,以及國外影展的獲獎與好評,帶動了此片在臺灣票房上的成功。在口耳相傳的好評之下,頗有當年《海角七號》捲土重來的態勢。《父後七日》與《海角七號》都是因為其表現手法的幽默與輕鬆態度,得到以電影為娛樂的觀眾的喜愛,於是願意掏錢進去戲院享受開懷大笑的感覺。

    一部電影,除了擁有口碑還有獲獎的加持下,宣傳的工作,造成螢光幕上的曝光率也是成就票房的關鍵。於是剪輯精采片段的電影預告白,短短的兩分鐘便決定了群眾願不願意進戲院觀看的重要因素。《父後七日》的題材是在表達臺灣喪葬文化的繁瑣與多采,藉由「死亡」與「歡慶」達到一種繽紛又充滿黑色幽默的氣氛。電影中反覆出現了荒謬並富有喜感的鏡頭,讓觀眾不自覺捧腹大笑,於是加深了想要進戲院觀看的印象。

    但實際上,真的進戲院觀看以後,觀眾會發現這些零碎的笑料剪輯,就是全片的精華,其他地方並沒有再引起感動之處,不免感到一絲的可惜。許多走出戲院的人,無法說出明確對此片的感覺,分析的結果,大抵是笑點已經不再驚喜,內容較零散,感情太過薄弱。《父後七日》是由林榮三文學獎的散文首獎所改編,散文的字數本來就少,於是改編成劇本後需要經過許多加油添醋,才勉強變成了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而這些黑色幽默的笑料,在反覆出現在宣傳影片上之後,加深了觀眾的印象,也使得驚喜不再驚喜,而片中又無法再出現更多驚喜,所以才會讓觀眾失望。

    如果笑點用完了,這些笑點本來就是觀眾已了解,所預期一定會出現的,但是由於想要了解全片的情節轉折與其中的情感,觀眾還是會願意進戲院享受這種連貫性。於是觀眾想了解的,想要被感動的,就變成對於影片的期待,尤其是父女之情的部份。畢竟再輕鬆的人生都還是會有嚴肅之處,何況此主題是有關於人生兩大重要事件之一「死亡」,其感傷的部份一定會有,但在笑料百出之外,如何捉住感動的點,變成不戲謔就成了重點。但事實上,此片並沒有好好運用這點關鍵,感動的點只在第七天,女主角尋找父親的話語中展開,但就像一點零星的小火花一樣,沒飛上天變絢爛的煙火就散了。然後時間過了幾個月,幾年,女主角到了別的城市工作,在轉動琉璃佛經時的感傷,與候機時吸煙室的懷念。至此,幽默的部份已經停下來了,於是觀眾才漸漸的沉澱自己,陷入女主角的失父之情中,而就在這淡淡的感動中,影片結束了,電影院的燈亮了,還來不及凝聚感觸的群眾,就這樣魚貫離開了戲院。

    比較《海角七號》與《父後七日》,前者動人的地方是一個跨越古今的愛情故事,並以夢想追逐為副線,融入許多好笑的元素。後者則是以親情的分離為主線,在嚴肅之中,尋找可以發揮的黑色幽默。可想而知,輕鬆的愛情題材當然較吸引人,這也是為什麼《海角七號》即使被盜版後,還是有不斷進入戲院一看再看的觀眾,其結構完整,親情、愛情、友情都有所發揮,追逐夢想,又帶入神祕的歷史氛圍,讓人感覺是一部非常豐富的電影。《父後七日》則以親情為主線,愛情的部份雖有但篇幅很小,也不是主要的故事發展所需,教導喪葬禮俗的同時,太過於教條式,反而變得有點像是紀錄片,這也是這個主題較不討喜的部份。而親情的部份又無法發揮到極致,所以看完後讓人笑過後,內心有點空空的,沒有被感動到,卻又不能說不精彩,遂變成難以言喻的感覺。

    雖然無法和《海角七號》相比,但《父後七日》以黑馬之姿,在低瀰的國片市場殺出重圍,不僅表現出臺灣觀眾的口味偏向輕鬆幽默的呈現方式,同時也需要可以持續感動的部份,這或許可以是之後拍片者期待能再振興國片市場,所要努力的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晴絮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