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只有兩種選擇?那你想要當消極對人生說「NO」的人,還是積極挑戰所有說「YES」的人生?
《沒問題先生》用一種二元論,來比較「悲觀」與「樂觀」的人生態度,藉由一個怕麻煩,於是坐困在自己世界的銀行行員,失去了友情、愛情後,遲疑著要改變,陰錯陽差許諾參與說對於遇到的要求都要嘗試說「YES」,否則會招來惡運的遊戲,而導致一堆無厘頭的事情發生,而主角人生最後也因此改變的故事。
對於片中無論遇到何事都要答應的男主角,似乎答應了便會有好事發生的定律不斷的被驗證,這些事情在一般人來看似乎非常荒謬,但因為男主角對教條的信念,所以造成了只有說好就不會有壞事發生的邏輯出現,雖然改善了他的消極,但是卻也讓他迷失了自己,失去自我的判斷力,因此失去所愛的人。
導演在表達中心思想「積極」勝過「消極」的同時,一方面讓所有不合理的事,最後都有好的結局,另一方面也在教導觀眾,不論說「是」或「否」,都必須是自發性的,不要像片中男主角卡爾一樣,從一開始盲目消極的人,又變成一個盲目積極的人。事情是極端的開始,不是全然拒絕,就是全然接受,逐漸走向中庸,該拒絕的就拒絕,該接受的就接受,不要當一個憤世嫉俗的人,同樣也不要當一個鄉愿,必須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做出最好的決定。
這是一部誇張的喜劇,在習慣自我防衛的社會中,在習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私心態裡,一般人不可能像卡爾一樣,載一個游民進入深夜的樹林中,但也因為這樣,卡爾遇到了真命天女。如果他拒絕了週末上班,他就不可以升職,如果他拒絕走進那個酒吧聽表演,他就不可能再度遇見心愛的女子。如果他的人生態度沒有變積極,他就不會去學韓文、學吉他,然後在必要的時候能夠用得上。他不可能享受人生中充滿的驚奇與多采多姿,他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愛戴他,認同他。但是這個只能說YES的決定也讓他反覆掙扎,他無法拒絕朋友的徹夜狂歡的邀約,必須冒著錯過約會的可能;他莫名奇妙帶回一個中東新娘,還害他揹上恐怖份子的罪名。這些意外的小插曲,讓人看到這個「沒問題先生」的風險,雖然總是化險為夷,但最可怕的風險就是讓他喪失了自己,失去了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過猶不及,很多事情,一旦走向極端往往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沒問題先生藉由凡事只說「YES」的遊戲,讓自己的生活有了180度的轉變,但這個遊戲不是一個詛咒,沒有別人在掌控,而是一股「相信」的力量,讓事情的結局有了好壞之分,相信沒說YES就會有惡運,是自己侷限住自己的結果,因為相信,所以產生壞事。相反的,因為說好事,就一定會有好事發生,因為自己的內心充滿了正面的氣質,於是所有的事情看似都很完美。「你的願有多大,你的力就有多大。」《沒問題先生》用喜劇的手法,告訴我們,要勇敢冒險,並相信自己,人生才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