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日本導演黑澤明所執導的電影《羅生門》,改編自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作品〈竹藪中〉,是關於人性探討的經典之作,藉由個人對於事實的理解,會作出對己有力的說法,來陳述這種各說各話的狀態,如今「羅生門」一詞也衍生成為各自表述的專有名詞。
故事的背景主要敘述一位強盜在深林中遇見武士牽著馬匹,馬上乘坐著武士的妻子(婦人),因為婦人長相貌美,於是強盜便心生歹念想要染指婦人,最後導致武士身亡的悲劇。官府捉拿了相關人等,想要了解真相,但真理好像在愈辨愈不明的情況下,展開了故事最精彩的部份。
參與表述的共有四人,案件主體的強盜、婦人、武士,最後還有路過看見一切的樵夫,首先先針對三名主要角色的說法加以說明。
1. 強盜(兇器:長刀):因為涼風拂起面紗,看到婦人美貌心生想要染指的念頭→用寶藏將武士騙入深林中捆綁→到河邊將婦人帶往深林→婦人見狀拔短刀欲殺強盜,最後不敵,被染指→強盜得逞後欲走,婦人哭說要跟他走,並欲其殺了武士→強盜解開武士繩索兩人決鬥,最後強盜勝,武士死→強盜回頭已不見婦人,遂將武士的刀劍、馬匹帶走→最後走到河邊因肚痛而落馬,遂被捉。
2. 婦人(兇器:短刀):被騙往林中,抵抗不成,遭受染止後,哭求丈夫→丈夫不屑的眼神,讓她非常痛苦→拔起地上的短刀,解下丈夫的繩索,要求丈夫殺了自己→丈夫依舊用厭惡的眼神看她,於痛哭過後便昏厥過去→醒來後武士已被短刀殺死。
3. 武士(兇器:短刀):婦人被染指後,強盜欲逃,婦人卻哭求強盜殺了武士→武士不屑婦人,遂壓制婦人,欲武士給個處置→婦人脫逃後,強盜也逃→武士遂用短刀自殺→死後有人拔起短刀。
如果從人都是選對自己有利的話來說的觀點出發,綜合三者所說,並採取三造說法中的集合,以及根據立場及個性分析,強盜說自己用長刀殺了武士,並沒有看見短刀,但婦人和武士都說兇器是短刀,所以強盜有可能沒殺了武士,只是要增自己威風而說的謊。另一方面,強盜與武士都說是婦人要強盜殺人的,將罪過推到婦人身上,其中武士的說法對婦人更是充滿了憤恨,但也可能是氣其不守節自殺,欲加之罪。而婦人也是有可能殺了武士,因為她昏倒後什麼都不記得,也可能是她在昏倒前殺了武士也不一定。照三人的心理分析,強盜本身就是惡的,所以強盜不擔心擔殺人罪名,何況將錯推給婦人,表達為了爭奪女人,雙方公正的決鬥,最後自己略勝武士一籌,表現出其武藝更勝武士的自誇。婦人則反覆強調自己的嬌弱與單純,不停哭泣,抵抗強盜無效不能守節的無奈,丈夫又看不起自己,想要死又不能死,如果跟強盜去,又不甘心,處於兩難的地位。武士則是怨恨婦人沒在失節前自盡,讓自己受盡屈辱,所以不斷抵毀妻子,最後則算是盡了武士道的精神,自殺成功。
觀眾可以憑自己的選項去相信任何一方的說法,或是自己拼湊可能的事發過程,但是卻不能全然相信任何人的說詞,因為大家都是對但也都是不對。可以假設強盜染指婦人後,不理婦人殺夫的說法就跑了,於是婦人用短刀殺了武士,再將錯推給強盜,反正強盜搶了武士的東西,大家便會賴給他,而事實證明強盜要逞威風,便輕易的招認了自己沒犯過的罪行。這也算是一個合理的說法,因為官府並沒有證實武士是被哪一種兇器所殺,所以這樣的說法也可以成立。
三人不同的說詞,導致事件的發生多了許多的排列組合,似乎有些還是可以說的通的。但當第四者樵夫角色的出現,似乎讓真相愈來愈模糊,並且好像沒有一種說法是百分之百說得通。
4. 樵夫(兇器:長刀):強盜染指婦人後,求婦人跟他一起走→婦人說只有男人可以決定,要武士與強盜決鬥→武士不屑決鬥,強盜也想走了→婦人用激降法說兩人皆為懦夫,於是兩人遂決鬥→武士被強盜所殺,婦人也逃走了。
如果加入了這個說法,照道理來說,樵夫與本件事毫無瓜葛,似乎是最為可信的,但因為他偷了那把短刀,於是樵夫的說法也充滿了可疑,因為刀可能是在地上撿的,但也可能是從武士身上拔出來的。因為武士的幽魂說有人拔出了短刀,於是這場各說各話的論爭,愈來愈看不到真相。因為是取三人說法的交集,本來從兇器出發,兩人說是短刀所殺,從事件反推,兇手可能是武士或是婦人,這也與強盜原先說沒有要殺人的說法相符。但如今樵夫的說法加入後,兩人說是長刀,兩人說是短刀,樵夫身為第四者的身份,應該是說法最客觀的,但卻因為他拿了名貴的短刀,所以便涉入了案件,他必須自圓其說,將自己的貪心掩蓋,他可能是說最多事實的人,但也因為他的貪心,讓他的話變得不值得相信。
劇情的最後,沒有誰對誰錯,每個人的腦袋裡都還是充滿了疑問,躲雨者說出了人性,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的積非成是,這就是這個世界運行的法則。而在一旁聆聽象徵出世的和尚,對這種人世間充滿的「惡」感到難以接受,因為他是出世的,象徵不理世事的單純,一但進入入世的人間,許多的人性黑暗面讓他感到無力招架。在羅生門下躲著雨的三人,代表處世層度的不同,由人性的善(和尚) →到亦善亦邪(樵夫) →人的惡性(奪取嬰兒衣物的避雨人),大部份的人都像是亦善亦邪,有人性的自私面,但也有人性的光明面。而初生的嬰兒則代表最初始的人性,還沒遭到汙染的,這跟和尚的善又有所不同,因為嬰兒還不懂分辨善惡,內心也無善惡的界線,所以他是最純潔的個體,象徵新生,也象徵大雨的混沌後,光明終將會到來,人類不該失去希望。人性中有許多無法克制的黑暗面,是人之常情,不該就此對人類感到沮喪,因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在讓那些小過錯喪失的對人類的信心,重點是去發揮美好的善性,世界才更讓人期待。
《羅生門》一片拍出了人性最讓人無法理解的部份,並藉由這個故事,讓觀眾了解沒有百分之百客觀的人,有自私的心是人之常情。而導演也告訴我們,不需要為了這個人性的缺失自暴自棄,而是應該去相信,人在惡性之間還是有善念的存在,也為人類的將來提供了一個正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