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過書的藝術和電影的藝術是不同的載體創作下,激盪出的不同火花。從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劇本,融入了導演意識或是礙於時間簡化的改造過程,使得書本和電影呈現了不同的風貌甚至結局。
一定要看完《告白》的小說我才願意開始寫電影的心得,或許是深知兩者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另一方面也需要原著幫我解答電影裡無法解答的疑惑。昨晚終於在睡前看完了《告白》的小說,才發現電影中的勸世感一向和文學中不同,文學家和讀者可以離群索居,成就遠離大眾的經典絲毫不影響其本身價值,但電影人卻不行,電影拍出來不僅要自娛還要娛人,尤其是花費高度的成本,動員這麼多的工作人員和演員,就是期望能引起廣大的共鳴,賣座企盼永續經營。就是因為有這麼多的觀眾可能會被吸引,於是電影被要求的更多,不作無謂的掙扎,奮戰迎合都要有道理。
《告白》原著以「復仇」為主線,看到最後一頁,讀者會發現女老師真的完全陷入仇恨之中,無可自拔,毫無轉寰的餘地。於是遭受到喪女之痛的女老師,為了報復,完全喪失了人性的體諒,或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但她對於復仇的堅持,讓她淪於比犯案學生恐怖上百倍的殺人犯,讀來令人不寒而慄。
在電影版的《告白》中,創造了一個似假似真的復仇故事,一切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必須留給觀眾想像。我覺得這樣有點隱晦的結局的確高招,全片血淋淋的鏡頭很多,關於死亡、霸凌、家暴、變態的青少年心態、溺愛的家長、心機的復仇過程,所有的不安都被鮮血宣洩了,巨大的恐慌沿著鮮血潑灑的過程,讓觀眾壓抑糾結的情緒得以釋放,鮮血反而不恐怖了,便成了一種緩和劑,在緊繃的劇情氛圍中屢屢成就高潮過後的舒緩。
如果被害者可以自己制裁犯人,世界便會天下大亂,永遠是你殺我我殺你,非戰到家破人亡都無法收手,所以電影裡,並沒有積極強調女老師實際復仇的行動,我覺得從一開始到最後,在電影裡的手法都強調是心戰而已。收手、想像,成就女老師道德觀的完整,如此一來,導演在電影中要招喚的,就從冤冤相報轉變成了自食惡果。
牛奶裡沒有鮮血,可能要有的,卻收手了。最後一幕的爆破,我認為完全是男學生的想像,因為女老師出現在眼前,說一切都是她的報復,但最後又說是開玩笑的,讓人覺得這部電影關於復仇都是純屬虛構,她並沒有真的拿炸彈去研究室,也沒有炸死任何人,一切都是她跟學生說的心戰。我覺得這樣耐人尋味的結局不錯,如果女老師真的像小說裡炸光了不相干的人,只為了報復學生,讓他嘗到痛失摯愛的心理,我覺得這個女老師比學生變態一百倍,她的冷靜更顯得喪盡天良。如果只是一個小教訓,道德凌駕於哀傷之上,我還會認同。但像小說裡那樣,被哀傷牽連得喪失了道德、人性,只為了復仇,不知怎麼的,我不覺得是篇出色的小說,會有震驚,但絲毫沒有其他深刻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