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p_F23_20101126041938948.jpg 

  一次衝擊的觀影經驗,都會讓自己對於電影產生新的了解。《舞動芭黎,掌聲蕾動》顛覆我對紀錄片的認知,打散我對紀錄片舊有的印象,如此我才能夠認識美國紀錄片大師佛瑞特克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所引導的「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在紀錄片的發展中,也佔有一席之地。

   「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像牆壁上的蒼蠅不涉入事物,表現導演以一個旁觀者心態,對於紀錄的對象不加以涉入,畫面採用平鋪直敘的方式,「直接」的讓觀眾就所看到的事物,去產生了解,不用訪談、配樂、旁述等紀錄片常見的取材方式,去詮釋紀錄片中所要傳達的訊息。不刻意的剪輯,企圖留下最初的本質,讓觀眾自己發現紀錄片中的故事。也就是這樣,缺乏精雕細琢,不刻意介入的影片,帶給我的觀感一開始是「怎麼這麼雜亂」,而且全片的時間過長將近3個小時,也實在是有點坐立難安。

    《舞動芭黎,掌聲蕾動》以法國加尼葉歌劇院為紀錄對象,試圖帶觀眾一窺歌劇院製作舞劇、歌劇幕前幕後運作的過程,除了舞劇的排練,還有藝術總監碧姬拉菲芙荷(Brigitte Lefèvre)如何運作行政事務,爭取贊助,以維持劇院的持續運作。片中共有七部舞劇,七組編舞家,內容有古典芭蕾、現代舞劇,每一場舞劇從上臺前的練習,到登臺表演都鉅細彌遺的展現在影片中,就是這樣費時的呈現,內容才會豐富,而導演不願刪剪舞碼的時間,也導致影片時間過於冗長。這是基於真實呈現,但對於第一次接觸此型態紀錄片的我,還是有點吃不消。

    舞碼的練習與展現,是全片一個很大的核心。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名編舞家,每個人不同的個性,以及編舞特色,舞星與編舞者的互動,如何細琢一個單純的動作或表情,讓舞劇最後能完美的呈現。但我個人認為,導演愈是要將這些運作中的舞碼每個都介紹到電影裡,試圖真實呈現舞團的運作,不刻意挑選的想法,造成了刻意的結果,就是其他部份被簡化得有如陪襯。歌劇院內幕後製衣間、清潔人員、油漆工,由於出現的時間太短,反而顯得是導演硬加入影片,向觀眾說明自己也有注意到這些細節一樣,反而打亂了影片的節奏。影片裡歌劇院的運作,藝術總監對於統籌一切贊助事誼或是安撫舞星,甚至管理附屬的舞蹈學院、處理罷工都要面面俱到,對於較隨性的編舞家,也必須告知舞團的階級概念,是全片另一個重心,但散落在舞劇排練的過程中,重心也被壓縮。

    本片的想要呈現的面向很多,直接的讓觀眾去感受這些歌劇院內每一根小螺絲釘的努力,不加以干涉和評判,但也是因為這樣,對於劇情的不理解沒有人來說明,每個人只能憑自己的感覺認知,便降低了對人物角色心裡更深層的了解,也無法引起觀者的共鳴與感動。另外就是導演可以不剪片,但接片的流暢度卻大有可議,一個舞劇的結束,轉換到巴黎街景,白天變黑夜,另一個舞劇又開始。又或是剪接時過於生硬,前個畫面還在說,就馬上跳接另個畫面,不禁讓人疑惑這是否真為大師之作。

    或許已經習慣於臺灣傳統紀錄片的模式,訪談、運用主角對於生活,事物的看法來詮釋個人內心,沒有通則,或是有規律,引導觀眾去理解導演所要呈現的及他所受到紀錄片主角的感動,要傳達給觀眾,期待觀眾也能看到真義。人多少是希望看到眼見的事物,有被條理的包裝,有被顯而易見的主題圍繞。《舞動芭黎,掌聲蕾動》扣準了「加尼葉歌劇院」的主題,去觀察,但卻近乎無感的丟給觀眾自我體會,我不習慣這種方式,雖然看到了很多面向,看完後卻是更多的困惑,沒有專人解說還不知道怎麼解惑。積極的人便會自我解惑,但我想大部份的人應該是看完,說「喔!就這樣!」塞滿了影像,卻有點空洞的走出戲院。它依然是部紀錄翔實的影片,但卻沒有打動我的內心,可能我還要多看幾部這種類型的紀錄片,才會比較能接受這樣的手法吧!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晴絮化 的頭像
    晴絮化

    晴絮化

    晴絮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