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看英國BBC所製作出品的電影,不論是《傲慢與偏見》、《贖罪》、《慾望莊園》等,每一部電影畫面精美又有質感,重要的是都能發人省思,蘊含許多含蓄隱喻的情感和哲理。
《名媛教育》乍看之下與美國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兩者是針對二戰後,女性受教的本質究竟為何而產生的故事。基本上,《蒙娜麗莎的微笑》由一個大環境,也就是著名的衛斯理學院裡面的教育課程,反映一個時代國家教育女性該回到家庭,教育只是附屬品,是針對上層階級模範夫妻的裝飾品,裡面最重要的課程不是學習怎麼啟發自己,而是為了婚姻生活做的前置教育,美其名是教育學院,實際上則只是婚姻學校。《名媛教育》則不同,敘述的是1960年代英國中產家庭,想要攀上上層階級的心態,家長願意付昂貴的學費,讓女兒去念貴族學校,學習音樂,但這一切只是為了考上理想的大學,而最後的目的便是結識身家不錯的男性,進而投入婚姻。把女兒塑造成名媛,上著名大學也只為了提高身價,說難聽點,就是增加擠身上流社會的可能,在出嫁時可以賣個好價錢,娘家也可平步青雲順利的享有一定的地位和財富。
片中的女主角珍妮是一位慧頡的女孩,她對文學、音樂充滿興趣,崇拜法國文化,一心想到巴黎去見識自由開放的浪漫風情。父親是個現實主義者,要她投身的事情都是為了將來上牛津大學而作準備,處處壓抑她的個人意識和思想,家庭生活就像暗無天日的牢籠,勢利眼的父親讓她無時無刻想逃。偶然的際遇下,珍妮遇見了風度翩翩的男子大衛,大衛不僅溫柔多金,又幽默風趣,帶她去聽音樂會,吃高級餐廳,見識拍賣會,還去巴黎遊玩。對於珍妮而言,大衛是不可預測的人,他是她的救星,遇見他的日子讓她覺得自己才真正活了起來,才懂得生活。珍妮是個聰明的女孩,前途大有可為,但卻陷在該追求學業還是保留既有的歡愉之間搖擺不定。她是有自覺的人,所以她會猶豫,當得知大衛低下的賺錢手段,她也會不高興,但她只是一個年紀尚輕的女孩,她無法拒絕大衛給的誘惑,於是她詢問父母意見,就算學校提供她意見她也聽不下去,因為她發現家庭給她的困境,既然父母要她上牛津,也是為了找個好男人嫁,那何不如趁現在有機會,就停止學業,馬上投入婚姻生活。
珍妮選擇了順勢的路,結果卻是徹底失望。愛情、學業都失去了,最後所擁有的,竟是父親的懺悔,對於一切的抱歉。父親的角色其實不是壞人,他是生產者,他提供珍妮教育所需的一切,他是專制的,他所做的一切似乎是要滿足自己的私心,能憑藉女兒打入自己無緣接觸的上流社會,他對於會享樂,能言善道的大衛沒有防心,導致女兒受騙,更證明他是一個勢利,但又毫無心機的父親。他不會思考,他只是盲目相信,以致於沒在關鍵的時候保護女兒,他也因此向女兒道歉、懺悔,但一切都太遲。之後的發展,沒有演出父親角色的改變,但相信他已經學乖,並且會支持女兒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珍妮揭開了大衛的假面具後,才發現一切都是自己太過天真,因為虛華的表象喪失了自己判斷的能力。顯而易見,珍妮是有判斷力的,她雖然稚嫩但卻發著光,四人行的享樂時光中,她和另一位金髮的女子完全是天差地別,對方展現的是全然的無知,只喜歡享樂,對於音樂、藝術完全沒有興趣,或許就是這樣珍妮才無法茍同大衛的作法,她還年輕,才情竇初開,不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道理,她有自覺,她知道自己值得更好的,不需要委曲求全。
《名媛教育》可說是一部反映當時英國現況,針對整體環境所賦與女子教育的意義提出了深刻的探討。家庭的壓力,女性自覺的壓抑,充滿知性的女性後最後終將投入婚姻,否則便是失敗的人生。透過珍妮的遭遇與成長,諷刺社會將女子教育視為開啟上流社會的入門,也反諷社會對於高等教育份子的刻板印象,片中的有錢人嘲弄大學生呆板、醜陋,多少也刻畫了這些有錢人對於受教育的鄙視。
這個故事很明顯的是要說明教育對女性的重要,不能依附男人,男人往往是不可靠的。但是換個方式來說,如果珍妮剛好遇見的是個可以託付終生的好男人,那結局就可能會是像《蒙娜麗莎的微笑》裡,由茱莉亞史黛爾所飾演的瓊安一樣,找到自己的自覺,選擇結婚去,那故事的結局也會很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