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電影《情人》中近乎詩意的情慾鏡頭所吸引,不禁想起某位朋友當年跟我推薦中國電影《頤和園》的往事,朋友大力誇讚這部戲,但當時的我卻無法體會戲中所要表達的意念,還覺得做愛的鏡頭似乎多了點。於是我再度觀賞《頤和園》這部交緻著情慾與歷史的電影,讓導演挑戰兩種中國禁忌「情慾」與「六四」,試圖描繪出在革命的年代,人往往以性愛當作某種逃避的慾求,對大環境受傷,於是更加的陶醉在性愛的滿足上。
無獨有偶和《情人》擁有共同的敘述手法,此片以女主角余紅寫日記的旁白發聲,敘述出她內心最深沉的想法,以及每段關係中,她真正企求的東西。女主角的聲音迴盪在空氣中,交織著激烈的性愛活動,有一種極冰冷的感受,在真愛離開後,女主角對性的需求只是一種短暫的,安心的效果,躺在已婚男人身邊那種高興的感受,她感到肉體交歡後的滿足,但始終語氣冰冷,不免讓人看見她內心深沉的絕望。她與吳剛在廁所內情不自禁的做起愛來,她說她為何迫不及待與每個男人做此事的原因,是因為唯有在性愛中,男人才能體會她的善良。面對吳剛不計較她的過往,一味的想要與她在一起的心情,她無以回報,她不知道自己還剩下什麼,她只能用性,代表她被男人所感動的心情,並以性回報她的善良,雖然最終她還是選擇離開,因為她已沒有愛,也沒有力氣跟著貧窮的吳剛一起打拚,相信什麼共創未來的鬼話,此刻她只想出走,她只想安逸。
讓她失去一切信心的男人是誰,是誰帶她走向最終的絕望。回到她在北清唸書的那段時光,一看見周偉他就知道彼此是相同的人,與周偉不僅是心靈上的相似,還有不單純的關係,也就是對彼此肉體的渴望。他們一次次在宿舍偷歡,享受對方給予的無限激情,那時的他們只耽溺於滿足彼此,只是余紅知道那是一種會帶來毀滅的感情,她太愛周偉,對他過於需求,甚至想成為他身體的另一半,好日夜跟著他,這種奮不顧身,無人能擋的感情,余紅害怕,害怕有天周偉離開後,她的靈魂便會隨他離開,而她就再也不是自己。所以余紅在性愛過後提出分手,但最終還是反反覆覆再度回到周偉身邊。周偉的濫情,讓余紅發飆任性,於是以眼還眼,但最終分手後的兩人還是無法擺脫彼此。六四天安門事件的那一晚,學生們帶著熱情響應,當他們滿心喜悅像在參加一場嘉年華會的過程中,李緹與周偉忍不住對彼此的情慾在宿舍偷歡被抓到,事件鬧大了,余紅承受了摯友的背叛,最後壓垮她的卻是學生革命被陣壓,混亂的場景。她對眼前一切絕望於是回到故鄉,於是輾轉流離,於是成了無所謂,缺了靈魂的她。身邊換了無數的臉孔,但她始終念念不忘的,還是那個帶走她靈魂的人。
反觀周偉,他在柏林看似順利的人生,有親朋好友相伴,並且還有李緹的愛陪著他。李緹是周偉好友若谷的女人,彼此還是忍不住受到情慾的牽引,一次又一次沉醉在性愛的交合中,李緹奮力的獻出自己,激烈的狂熱的做愛,代表她想要把全部的自己交給周偉,她已上愛周偉,不想他離開。周偉並不知道,他想要追尋的是余紅,當他來到異鄉後才發現自己唯一深愛過的人就是余紅,所以雖然已投向自由的國度,他還是義無返顧要回到讓他受過傷的家國,還有他深愛的人身邊。在異鄉讓周偉了解對余紅的愛,就像《情人》中女主角在離開男人後的船艙中,在深夜聽到熟悉的華爾滋旋律,才悽然淚下,發現自己竟深愛著那個中國男人。最後的醒悟之於《情人》已是覆水難收的絕望,對於周偉則還可以回國,尋找余紅的下落。在回國後,他雖已有要好的女友,但聽到余紅已婚的消息還是讓他震驚,在期待落空,誤以為舊情人同樣眷戀他的情況下,夢被打碎,他回國的初衷和一切理由都被擊碎了。雖然他期待和余紅再次纏綿,但最後還是發現兩人的變化已找不回從前那種熾烈的愛慾了。歲月會消磨人的愛慾,把最美好的留在回憶裡,或許才是最好的選擇。
當愛與慾交錯,單純的肉慾竟也會昇華成愛情,李緹對於周偉的愛,讓她無法承受周偉的離去,在李緹自殺死後,周偉才體會到李緹對他的感情,她並不是冷血之人,也不是吝惜給予,只是她的愛情也是一場禁忌,就像本片不斷挑戰的敏感議題一樣,余紅的朋友說,和已婚的男人上床,並不違法,但卻不道德,余紅卻認為「兩個人在一起互相取暖,給予勇氣就是道德」,徹底的沖毀了道德加諸於人身上的枷鎖,發自最真實的人性批判禁忌的不切實際。
這是一部探索人性的電影,情慾並不是禁忌,是每個人最原初的渴望。而以不能說的歷史作為背景,更加深了電影中要衝破世人對情慾和歷史的觀點,證明這是不由得擺布的現實,而這也才是真實的人生,活在現世中卻與現世孤離的人生。
圖片來源:奇摩電影
- Jun 10 Thu 2010 07:37
movie-頤和園(Summer Palace)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