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德則寫一本書,告訴我們,要創造知識,原來可以《不用讀完一本書》。乍看這本書,感覺好像在教大家偷吃步的為學道理,但事實上並不然,其實作者要教大家的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不需要愧疚於談論一本自己沒讀過的書,以顯示自身的「無知」,重要的是,人可以藉由他人對一本書的評論來了解一本書的價值,從而自己也得到對此書的一些想法和概念。為什麼不用讀完一本書呢?因為對書了解愈多,愈可能深陷書中,而無法作出正確的評價。如作者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圖書館,並用自我的價值與喜好去評斷一本書在自己圖書館中所擁有的地位,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而是要從認識一本書中,反覆辯證,進一步看清自己,創造自己的思想,立穩自己的根基。因為書本是變動的,在每個人的意識中都有不同的關注點與地位,我們可以根據書本在集體圖書館中的評價去了解一本書,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新的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立事物。書中提到,反對閱讀的主張是認為「書本只是路徑,而探索自己才是最終的結果」。如果閱讀會讓自己失去自我,迷失在書本所傳遞的訊息中,那麼閱讀就變成了不友善的事了。
可能會有人認為教人不讀書根本就是謬論,但事實上,反向思考,學習的過程可能有時候也是一種失去,失去了單純最初的自己,因為學習也是一種模仿,模仿既定的行為模式,當思想被固定,我們不再問為什麼,只照著做,對知識照單全收,反而失去了人最寶貴的創造力。本書的作者不是一個不讀書的人,相反的,他閱讀過了大量的書籍,統合出了評論閱讀的種種方法,並且告訴大家,有時候談論一本沒有讀過的書並不是什麼可恥的行為,我們必須把罪惡感給拋開,就算只是發表對於書名的高見,那也是屬於自身創造的一部份,那也是閱讀最該被重視的成果,也就是「談論自己」。
這本書是一本很適合腦力激盪的書,在閱讀的同時,我同時也在審視自己是不是被書中觀點所囿。我想還是要閱讀更多書,加深閱讀的廣度,才能只是簡單瀏覽一本書就能分辨出書的價值,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作者是想跟我們說,要檢驗他的方法,不是拒絕讀書,而是多多拿起書本來觀看,冗長的閱讀時間縮短,書變得更加可親,自己的收穫反而會愈來愈多。

圖片來源:博客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晴絮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