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久才寫下這一則感想,當初進戲院時幾乎是從頭哭到尾,楊力州導演明明就不是愛打悲情牌的紀錄片導演,可是每次我看他拍的紀錄片都忍不住流下淚水。如果是周星馳,那一定是因為洋蔥,如果是楊力州,那一定是因為感動。
對甲仙的印象是芋頭冰的故鄉,小時候家族旅行常去吃冰並帶回一堆芋頭酥片,不知從何而起,我們不再進入甲仙觀光,然而我還記得那條大街,也懷念那邊的山產,還有每到假日就擠滿大街的人群。原來是因為八八風災,我們都漸漸遺忘了這個地方,還好還有人幫我們紀錄下來,這一群還在默默奮鬥等待重生的甲仙居民。
影片的主軸基本上由兩條主線構成,一條是甲仙國小拔河隊,另一條是照顧拔河隊的在地居民尤其是嫁到甲仙的新移民媽媽。在橋斷家園被沖毀觀光客不來的處境下,甲仙的居民失去了生活的動力,遭逢巨變的恐懼與痛楚啃蝕著他們的信心。與此相對的情況下,甲仙的孩子卻在經費資源缺乏的情況下,死命的拉緊繩子不願放手,即使手磨破皮還是咬著牙苦撐,比賽贏得的好成績讓甲仙燃起了生命的火光,鼓舞大人重新再站起來的動力。
這群看似天真的小孩,其實有不為人知的早熟心理,他們知道父母承受的壓力,即使希望得到肯定卻也默默不敢說,於是終於有大人發現,並主動照顧他們,也宣揚他們的努力,為全甲仙注入希望的動力。
一群新移民媽媽用家鄉的手藝,煮出一道道美味的料理餵養拔河隊的孩子,她們默默的包裝芭樂,種植農產,貼補生計。種子是落地生根的,就像她們一樣,遠嫁來臺,也在這塊土地上深深的扎根。聽她們的故事,就會發現幾乎都是傻傻被「騙」來臺灣,嫁過來後並沒有富裕的生活,還要辛勤的幫忙農作,即使是這樣她們還是不喊苦,偶爾聽聽家鄉的歌謠,懷念遠方的親人,還是沒有停下手上的農作。對她們而言,臺灣已是她們的新家,就算一切都被惡水沖走了,日子還是要過,為了孩子,為了明日的希望,只要大家相聚在一起就會有力量。這股力量支撐著拔河隊的孩子,而拔河隊的不服輸又轉而支撐了整個甲仙重新站起來的可能。
拔河比賽有輸有贏,獲勝固然欣喜,可是就算輸了比賽也不算是失敗。那一條河,那一條他們緊緊捉住繩子與之對抗的對象是險惡的生存環境,任惡水再洶湧,只要全甲仙的人一起拉起那條繩子不放開,就永遠不會被命運扳倒。用拔河借喻與命運的對抗,最後甲仙國小拔河隊漸漸茁壯,甚至還可以借鞋子給別人,證明他們拚得的命運已有改善。而全體的人員都下去體驗拔河的一幕,也隱喻其實大家都在為了甲仙拔河,甲仙的居民在這一段互相支持爬起來的生活經驗下,已密不可分成為生命共同體。
被紀錄者面對鏡頭不好意思的隱忍住淚水,坐在漆黑電影院中的我卻因不捨他們辛酸肆無忌憚的任由被觸動的情感發洩出來。離開電影院後,一直叨唸著自己哭得稀瀝嘩啦好丟臉,心裡卻也洋溢著為了一部好片而落淚的感動好踏實,他真的沒有騙我的眼淚,就算眼睛很痠痛也要大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