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1201102110101.jpg    

很難得,可以看到這麼用心的紀錄片,紀錄文學家的寫作歷程和方式,同時採用動畫引導讀者進入文學的世界。學生時代就看過王文興的《家變》,知道要看紀錄片前,便去找了《背海的人》來看,剛開始翻閱真是吃盡苦頭,裡面自語式的口白拗口難懂,讓人讀著讀著常會出神。不虧是這個時代最難讀懂的現代主義文學家,在電影放映前,我還是沒辦法把這部作品看完。

    後來,我才知道,不需要把作品看完,不用知道王文興是誰,就無知的到戲院裡,好好觀賞這個紀錄片,便會了解作家是誰,作品又是如何的樣貌,要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讀一個作品,我想這便是這次觀影經驗給我的最大啟發。是說一個已經存在,卻又不了解的故事,表現的很真,切入的很仔細,於是得到的很多。

    在二十幾個線索之中,像是散開的點,卻全部收回到王文興的身上。王文興創造了個人特殊的語彙,屬於不同時空密度的世界,進入他的小說,就是進入他的世界,不懂這世界的人,會先被趕出去,能接受的人才會留下來。他創作的過程,是一種儀式,作家才懂的儀式,第一次看到什麼是「推敲」文字,他聽到了文字的聲音,了解了韻味,才將文字置放在剛好的位置上。撕碎的紙片,看似胡亂塗鴉的草稿,作家在其中發現了流暢的氣韻,恰如其份的就擺在那,於是慢火熬的,每天必經的,旁人可謂的中魔儀式就這樣多年不變,熬成了現代主義的大作。

    《家變》是王文興第一部長篇作品,一出版馬上引起廣泛討論,也奠定其特有的文壇地位。在戒嚴時代,這種顛覆倫理且不思悔改的內容,是容易引起嘩然,而王文興置換的語彙,或是自創的語詞用法,則更讓人驚豔。寫作是作家探詢自己,回歸自我的一個過程,不管外界的流言蜚語,能夠特出的展現原初的心情,不管別人理不理解,懂不懂,認不認同,都是作家對自己的實踐。

    王文興的文學作品,是富有音韻的。文字不僅是文字,還是音符,跳躍著發生,要藉由「口說」才能完成的真義。《家變》藉由舞台劇形式搬演,便清楚的了解了。而《背海的人》更是需要這種音調的搭配,才能顯示出特殊的氣味。第一次那麼喜歡作家朗讀自己的作品,王文興對於每個字的情緒都強調要到位,於是明明是小說家,他口出的作品卻像散文詩一樣氣韻生動,讓人迷醉。原本看不懂的文字,在他的誦讀下,都活了起來,搭配著動畫,或是樂音,文學完全可以是藝術,更生動,視覺聽覺,五臟六腑到心靈都為之震動的藝術。

182761_161813653868774_161455940571212_329135_27172_n.jpg  

    作家的神秘,在於他們都自有儀式來與他們的心靈連結,落筆之後,讀者藉由作品才可一窺其特出的心靈結構。然卻無法真實的量化或統整一個優秀作家應具備的條件。王文興是個孤獨的寫作者,他最好的朋友是「傳真機」,他不用與外界聯絡,他可以埋頭苦寫。每次一出門帶給他的感受與衝擊,可能滿到他無力接受,他是個需要孤獨的作者。可以望見海、配著海浪讀一下午的書,見到動物便感受到充沛的生命力。他是個嚴肅的學者,也是個單純的孩子。知足在每個生命的片刻,平靜在與神的接觸,及聆聽自我,專注平凡的人生之中。

    我想可以再把《家變》拿出來讀一遍,可以邊唸邊讀完《背海的人》,可以更了解王文興的作品,可以吸收到更多文學的養份,然後滿足的對一個驚奇的作家致敬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晴絮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